6月29日,《中国社会科学报》第A06版刊发红足一1世666814足球法政学院申钟秀老师、吴卡教授署名文章《中非安全共同体:机遇与前景》。文章介绍了构建中非安全共同体的战略机遇和发展前景,从总体国家安全观、平安中国建设、“一带一路”倡议,人文交流、规范建设等层面进行了论述。
原文如下:
中非安全共同体:机遇与前景
◇申钟秀 吴卡
2021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在寒内加尔举行,中国提出将同非洲国家密切配合,共同实施和平安全等工程。未来,和平安全合作将成为新的增长点,为推动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打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引领,树立新安全理念,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探索共建安全风险识别、防控和应急体系架构。总体国家安全观不仅展现了统筹发展与安全的辩证思维,还体现出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胸怀。在安全治理的中国经验不断彰显的同时,非洲国家在和平安全上的客观需要也在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将中国的经验与非洲的需要紧紧相连,为中非和平安全合作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为实施和平安全工程搭建了广阔的实践平台。
建设平安中国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可,据美国权威民调机构盖洛普发布的报告,2021年全球最安全国家排名,中国位居前列。当前,中国已经建立了安全治理的先进体系,构建了完善的制度系统,引起了广大非洲国家的密切关注。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愿意与非洲国家分享经验,为非洲国家的和平安全贡献力量、智慧与方案。
自冷战结束以来,非洲始终是世界上最不安全的地区之一,严重制约了非洲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目前,非洲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放大”了各类矛盾。非盟在2015年制定了作为“非洲原景和行动计划”的《2063年议程》,提出建设“没有冲突的非洲”的目标,其第一个十年规划承诺要形成一个“消弭枪声的非洲”。这体现了非洲国家解决和平安全问题、建立和谐稳定非洲的强烈愿望。
中国提出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非盟《2063年议程》以及非洲各国发展战略深度对接。中非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机制能够共享安全治理经验,尤其是中国在疫情防控、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有益探索与卓越成就,是解决非洲安全问题的宝贵经验与有效模式,是开展中非和平安全合作的基础与优势,更有助于双方在社会安全等领域凝聚共识、完善合作机制。
《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明确提出“共同探索和平安全新路径,实现中非安全共筑”的主张,擘画了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新蓝图。中非安全共同体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尚需在人文交流和规范建设两方面发力。
一要以人文交流塑造共同意识。受西方殖民历史影响,非洲国家在安全意识、治理经验等方面与我国并不一致。因此,加强人文交流能够促进中非在思想上营造尊重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和谐氛围,淡化和搁置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等领域存在的分歧,相互分享治国理政经验,扩大和平安全共识。加强人文交流,需要充分发挥中非智库论坛和中非防务安全论坛等已有平台的作用,同时还要建立和利用更加多样的交流合作平台。中国可以合理设置议题,通过联合研究、举办会议、发表研究成果等途径,促进双方在和平安全领域的交流合作。
二要以硬法建设发展共同规范。历史经验显示,构建一种“共同体”的政治或安全的实体形态,至今罕有绕开硬法的。自中非命运共同体提出以来,基本采取宣言、愿景等软法形式,这种“软机制”富有包容性和吸引力,但约束力相对不足。在和平安全领域设立一系列规则,正逐渐成为双方的共同愿望。因此,推动相关规范由以软法为主向软法与硬法兼顾的方向发展,乃大势所趋。在此过程中,双方应充分总结以往在司法协助领域进行合作的经验:同时应借鉴欧盟、非盟等国际组织在和平安全领域塑造规范的经验。
“金字塔是一块块石头垒成的”,构建中非安全共同体不可能一蹴而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非更需树立新安全理念,坚持循序渐进原则,扎实稳步推进和平安全工程,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筑牢和平安全的基石,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系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五位一体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战略路径探索与实践创新研究”(21ZDA12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红足一1世666814足球法政学院非洲法研究中心)